2025年4月24日深夜,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附近传来零星枪声。 印度军方称,巴基斯坦士兵使用轻武器向印方阵地开火,印军随即“有效回击”;巴方官员则强调交火未波及平民区,但承认“局势已滑向危险边缘”。
这场看似小规模的冲突,却因两国接连抛出的“核威胁”引发全球关注——巴基斯坦防长直言:“若印度升级行动,全面战争可能爆发。 ”
一场恐袭引爆“断交式”制裁
事件的导火索是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帕哈尔格姆镇的游客遇袭事件。 3名枪手在人群密集处开火,导致26人死亡,其中24人是印度游客。
印度迅速将矛头指向巴方,称袭击由“巴境内武装分子策划”,并于次日宣布冻结《印度河用水条约》、关闭唯一陆路口岸、驱逐巴外交官等强硬措施。
这一系列动作被外界视为“切断巴经济命脉”:印度河下游的巴基斯坦农业依赖该条约分配的水源,而口岸关闭直接切断了印巴间最后一条陆路通道。
巴方随即以牙还牙:暂停对印贸易、关闭领空、驱逐印度军事顾问,并警告“断水即战争”。
双方外交关系降至冰点——印度要求巴公民72小时内离境,巴方则将印使馆人数腰斩至30人。
值得玩味的是,两国均提及1965年战争期间都未中断的《印度河用水条约》,有学者指出:“这种打破历史默契的制裁,说明双方已做好长期对抗准备。 ”
“低强度战争”与核威慑阴影
尽管联合国紧急呼吁克制,但军事对峙仍在升级。 印度陆军参谋长亲赴前线视察,空军启动“阵风”战机参与的实弹演习;巴海军则在阿拉伯海划定禁航区,开展潜艇反舰演练。
巴基斯坦防长阿西夫称,印度正通过“假旗行动”制造开战借口,并暗示:“若冲突扩大,两个拥核国的对抗将难以收场。 ”
这场危机暴露了克什米尔问题的复杂性。 自1947年分治以来,该地区的主权争议从未平息。
印度指责巴方支持跨境恐怖主义,巴方则控诉印军在克什米尔“系统性侵犯人权”。而此次恐袭后,一个自称“克什米尔抵抗阵线”的组织宣称负责,但其背景仍扑朔迷离。
分析人士认为,莫迪政府借机强化对争议地区的控制,而巴方则试图通过强硬回应转移国内经济危机压力。
平民成最大输家
冲突阴云下,克什米尔居民的生活陷入停滞。印度游客遇袭后,新德里加强全国景点安检,导致旅游业收入锐减;巴方关闭领空迫使550架次国际航班绕道,机票价格暴涨40%。
更严峻的是,《印度河用水条约》冻结可能引发农业危机——巴官员称:“若印方截流,数百万公顷农田将绝收。 ”
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强调“对话是唯一出路”,但现实是外交渠道已被切断。 印巴上一次如此接近战争边缘是2019年的普尔瓦马空袭事件,当时国际社会紧急斡旋才避免局势失控。 如今,随着双方军事部署不断加码,克什米尔的枪声或许只是更大风暴的前奏。
